竞技体育的体重控制有多残酷?
18岁的全红婵站在体重秤上,数字无情地显示着46公斤——比东京奥运会时增加了7斤。这对普通人来说不算什么,但对跳水运动员而言,每增加一公斤体重,都意味着空中旋转速度变慢,入水轨迹偏差,甚至可能葬送整个职业生涯。
“曾经的感觉找不到了。”2025年4月,全红婵在世界杯失利后坦言。体重上涨让她的动作变形,训练效果大打折扣。为了找回那神奇的“水花消失术”,她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:12小时内只靠一根能量棒维持体力。
01 发育关挑战,七年之重如何压弯跳水天才
展开剩余81%东京奥运会时,全红婵身高1米43,体重仅38公斤。如一片羽毛般轻盈的身材,让她能够完美演绎“水花消失术”,创下历史最高分夺冠。
四年过去,18岁的全红婵遭遇了所有女性跳水运动员的噩梦——发育关。她的身高飙升至1米6,体重增加到46公斤以上。
这增加的7斤体重,对普通人而言可能微不足道,但对高空跳水运动员却是天壤之别。每增加一公斤体重,空中旋转速度就会变慢,入水角度难以控制,技术动作全面临挑战。
全红婵的教练何威仪早前曾透露过她的饮食原则:“特别是淀粉类的要严格控制盛金证券,蛋白质一定要充分保障,水果蔬菜要多。” 但即使如此严格的饮食控制,仍然难以抵挡自然规律的力量。
02 科技助力,高科技训练如何维持水花消失术
为克服发育关带来的挑战,全红婵和国家队使出了浑身解数。高科技训练手段成为她的救命稻草。
流体力学扫描、虚拟现实训练,以及冷冻治疗等先进科技被全面引入她的日常训练。这些技术帮助她重新认识改变后的身体,优化入水动作,减少水花。
“水花消失术”的背后是精密的科学原理。动量定理与水锤效应、能量转换、斯托克斯阻力原理——这些看似高深的物理规律,全红婵必须在实践中一一掌握。
她的训练量惊人:每天500次悬垂与举腿的训练,反复练习短板动作207C。每天要在陆地上跳跃300次,在水中完成50组动作,跳台和地面之间的垂直移动量达到1500米,相当于攀爬300层楼。
03 体重控制,竞技体育无法言说的重量
竞技体育对体重的苛求几乎到了变态的地步。尤其是跳水、体操等项目,运动员的体重控制直接关系到比赛成绩。
科研人员通过气体代谢设备测算运动员的基础代谢率,推算最大脂肪氧化率所对应的心率。根据测试数据结果结合运动员的专项训练强度制定减脂运动强度,评估出每日训练所需要消耗的热量。
对运动员而言盛金证券,体重控制意味着严格的“能量缺口”管理。科研人员制定运动员每日饮食的热量总和不能高于运动消耗的热量。这种精准到卡路里的饮食控制,背后是巨大的意志力考验。
像全红婵这样的运动员,饮食遵循“高糖、中蛋白、低脂肪”的原则。增加花卷、烧卖、馒头等花色主食,白米饭改为藜麦饭、玉米饭以及紫米饭,增加粗纤维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。
04 极限付出,12小时1根能量棒的残酷现实
媒体报道了全红婵为控制体重所采取的极端措施——12小时内只靠一根能量棒维持体力。这种近乎残酷的体重控制方式,引发了广泛争议。
运动营养学专家建议,运动员减重时的能量可用性(EA)应维持30 kcal/kg FFM/day。但现实中,许多运动员往往远低于这一安全线。
全红婵的案例并非个例。她的队友陈芋汐为控制体重每天仅摄入1200大卡,远低于普通同龄人的建议摄入量。这种极端的饮食控制虽然短期有效,但长期可能带来健康风险。
全红婵曾因低血糖晕倒,这就是极端体重控制带来的严重后果。身体是革命的本钱,但当体重成为比赛的本钱时,运动员们往往不得不铤而走险。
05 未来之路,体重控制与运动表现的平衡艺术
2025年8月,网友曝光了全红婵最新的训练动态。她整个人显得很精瘦,发型是俏皮的小揪揪“朝天辫”。她的胳膊小腿细得显骨,但大腿肌肉绷得死紧,全是练出来的。
经过艰苦训练,她的引体向上成绩已经从最初的3个提升到了8个。她的体重已明显下降,身体基本上重新回到最佳状态。
广东省队为全红婵量身制定了“三阶康复计划”。为了适应新体型,她正在重建动作动力链,目标是207C恢复至8.5分,107B的水花控制甚至要优于巴黎周期。
教练何威仪带着她死抠动作,每天多跳50次打底。弹跳垫上连续空翻52次不停,连手指角度都要调几十遍。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,正是竞技体育精神的最好诠释。
2025年12月的大湾区全运会越来越近。全红婵每天都在与体重、与重力、与时间赛跑。
一根能量棒支撑12小时的极端选择背后,是竞技体育体重控制的残酷现实,也是一位年轻运动员为梦想付出的惊人代价。
中国已出台相关条例禁止丑化运动员体型。但真正需要改变的,或许是我们对竞技体育的认知——体育的本质是超越自我,而非超越标准体重。
全红婵还能找回那完美的“水花消失术”吗?答案不在体重秤上盛金证券,而在那十米跳台与水面之间的优雅空间里。
发布于:山西省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